2023年11月4-5日,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科学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科玄论战百年回眸”学术研讨会暨2023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会议室顺利召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科技部评估中心等京内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参加研讨,来自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及上海、天津、安徽、山东、江西、广西、云南、吉林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和代表共同出席本次会议,通过专题报告、圆桌会议的方式展开交流。上半场会议由创新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大洲教授主持。
4日下午,会议正式开幕。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周程教授致开幕辞,代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哲学系向与会嘉宾表示感谢与欢迎,并对本届年会寄予殷切的期望,期待参会报告在学界引起热议,祝愿未来专家学者对中国发展战略问题持续交流讨论。
第一场报告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骏教授汇报。以《科学与近现代中国》为主题,王骏教授以独特的视角梳理总结了中国社会百年以来对科学观念的认知历程。王骏教授指出,自1840年起,中国社会对科学论战经历了从器物层面的理论冲突到科学方法的深入实践的过程。二十世纪初第一代职业科学家回国,以特有的科学观与中国社会展开互动,他们最先接受欧美世界的科学教育,本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致力于用科学改造中国,向中国社会传播自由、平等、理性的价值观;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科学时代开启,科学论战不再只是器物层面上的理论冲突,而是作为科学方法深入中国社会实践。对于科学的讨论不仅仅是学理探究,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背景。王骏教授通过对《努力》《独立评论》杂志在中国创办历史的介绍,展现出职业科学家努力发挥、身体力行实践科学,继而参与社会、参与政治的努力。报告还指出,科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特殊的科学-文化、科学-社会意义,它可以具体化为“科学化人”即用科学改造国民性,以及“科学化事”,即用科学解决社会、国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回顾历史,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将具有启蒙意义。
创新战略专委会副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对首场报告进行点评。崔教授认为王骏教授的发言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百年后重新反思回顾科玄论战的历程发人深省。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北京大学孕育了现代化启蒙——现代化运动,对科学现代化的探究更是需要北京大学展现出先锋作用。崔教授还指出,今天讨论科学与玄学的问题比一百年前更加复杂和困难。一些玄学式、修辞式的科学大行其道,对我们真正理解科学精神、坚持科学真理、践行创新精神造成困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仍然是需要面对的课题。
第二场报告由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刘海波研究员带来,报告题目为《激活数据要素》,刘海波研究员在报告中分享了对知识产权研究的过程中关于数据的思考。刘海波认为数据是一项新要素,其“新”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数据要素是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主角,数字经济的食粮正是数据,新陈代谢靠的也是数字技术。其二,数据是一种新特征,具有多元化涌现、海量化存在、实时化更新等特点。其三,数据是人类世界的新工具,是无限趋近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新存在形态的元宇宙,能够帮助人们提升认知精度、降低试错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统一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宇宙。最后,数据也是一种新回归,随着技术发展重新演变为信息。刘海波指出,数据时代革命性技术诸如chatGPT的诞生,使得人类不同工种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5%-45%。与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相对的,是相应制度的缓慢探索与适应。数据与资源、资产、资本紧密联系在一起,数据要素的激活,离不开体系化的制度构建。例如数据的评价规则,以及AI介入的约束条件等等,体系化的制度构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辉随后对刘海波研究员的报告进行简短评论,李辉结合自身在参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所做的相关工作和课题,再次突出数据要素在当前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体系化的制度构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第三场报告由民盟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大学管理科学与房地产学院王林教授带来,报告题目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王林教授立足成渝地区,展示了国家新的西部开放战略布局,介绍了当前重要战略布局——西部陆海新通道。报告伊始,王林教授梳理了国家布局开放的战略历程:中美、中苏国际关系的变化,世界局势的震动,使得中国最先开放的东部承压,国家为寻找一个稳定的后方转而向西部蔓延,在西部大开发中受到自然条件的诸多制约,国家通过大力发展建设,快速推进西部的开放。力图通过中亚到欧洲,以陆路贯通欧亚板块。当前我国进入到推进中亚、环印度洋的开放阶段,致力于重新建设全球地缘格局。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陆海统筹,双向互济,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一带一路相连,通过物流带动经贸、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扩大中国的战略空间和战略纵深,同时为东部发展做备份。贯通南北、强化辐射。海洋方向不放弃,同时挖掘西部陆路通道,为突破百年大格局做出中国努力。
创新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益东对报告展开评议,刘益东总结道,第四场报告突出中国区域的战略布局。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最大的事件之一是亚洲的崛起,中国西部的崛起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布局要促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循环,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解决人才流动问题,AI时代使人才、特别是一流人才的流动与充分发挥作用成为关键,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于一线城市的高端人才得到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间。刘益东倡导、推动“双城学者”计划及其实施,随着网络办公的普及与交通的便捷,一线城市的优秀教师与专家学者应该与不同城市做对接,快速提升地方的学术与教育水平,促进城市建设。首先获益的城市,将是那些令人向往的魅力城市。
下午5时,举行圆桌论坛,由创新战略专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主持。圆桌会议以“科玄论战百年回眸”与“科学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与会嘉宾直抒观点,展开了真诚而激烈的讨论。吴金希主任指出,今日的讨论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要以科学的方式、科学的语言展开。会议最后,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做闭幕总结。刘理事长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对各位专家精彩的报告与点评做了剖析,并向对创新战略专委会大力支持的与会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强调,通过对“科玄论战”发生以来的百年历史回眸,加大力度,持续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的学术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会议组织工作给予普遍赞誉。本次论坛的讨论必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对促进学界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