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谈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
为贯彻好党中央关于创新的决策部署,运用好知识创新基本原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11月1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等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未名湖畔李兆基人文学苑,共话“新时代的知识创新”。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胡军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参会的专家学者。他表示,科技创新的实质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能力决定未来发展潜力。结合近期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中国网、光明网、环球网、腾讯等主流媒体持续推荐的《论知识创新》一书,胡军教授对知识创新的重要价值再一次进行了深刻阐述。
会议上半场由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奉公教授从四个方面畅谈了自己对《论知识创新》读后感悟,对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发表了独到见解。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以“知识创新与人类安全:科技重大风险及其治理对策”为题,揭示了目前科技风险愈演愈烈与防控措施存在诸多严重漏洞造成的双重挑战,并提出治理对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吴金希教授认为,创新既需要概念上的创新,也需要产品的创新,两种形式的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他认为,十四五期间及未来30年,创新处于我国发展的全局的核心地位,我们要从跟踪,并跑,逐渐转向全面系统领先,因此全社会都要特别重视0—1的问题,0—1有两种,第一种是概念和理论的突破,第二种是颠覆性产品的设计,前面是科学知识的发现,后面是产业的创新,都非常重要,两种0—1特点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人才不一样,政策也不应该一样,不能混淆,混淆容易导致资源错配。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新庆教授以“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的医学人文知识创新”为题,分析了方舱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和分级收治方案的实施破解了稀缺ICU资源分配中的道德困境,探讨了医学人文研究的方法和知识创新的新路径以及群医学下医学人文知识创新的新框架。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从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两种文化的博弈、硅谷的经济和英国的公共创新切入,探讨了宏观和微观创新生态的价值和作用。首都经贸大学王晖副教授介绍了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和创新创业发展现状,认为创新和创意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
下半场由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刘益东研究员主持。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原司长高俊才结合实地调研和“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情况,提出了“大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大数据既是重要的创新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依据。融合创新是大趋势,数字化创新尤其需要融合创新。未来,我国发展的新动能要靠新理念、新技术、新基建“三新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研究员以“走向开放科学:从月光社到知识行星”为题,探讨了新时期知识创新的新趋势与新模式。北京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钟灿涛副研究员就“科技知识传播控制对创新的影响”问题,探讨了学术交流对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介绍了科技信息传播相关的主要制度性安排。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余江剖析了数字创新的深刻内涵与内在规律,并对未来在中国场景下如何作好数字创新研究提出了深入思考。中科院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袁志彬结合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立、863计划的诞生、国家重大纳米科技计划的出台三个案例,深入分析了科技政策议程设置中内参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程鹏以“本土化需求知识引致的突破性创新”为题,探讨了突破性创新的定义、背景、内容及市场因素与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以及突破性创新的潜在市场培育的演化过程和特殊效应。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副研究员陈正洪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长期科技规划历史,借鉴气象预报原理,从科学史视角探讨了科技规划和科技预见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
在进行会议总结时,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周程教授对各位专家的报告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和精彩的点评。最后,周程教授指出,知识创新任重而道远,为了科技创新的使命,为了我们的父老乡亲,大家要不忘初心,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