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农村命运共同体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12-25
来源: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2017年学术年会分论坛“中国农村发展战略论坛”,12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召开。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专家以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等地方的有关负责人,围绕“推进农村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农村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学术研讨和经验分享。

1740319682967.jpg 

据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霍国庆介绍,此次中国农村发展战略论坛,是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大型活动。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的领导下,依托中国农科院,联合各大院校和知名专家,致力于研究农业领域全局性、决定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方面的内容,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和咨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思经、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主任代表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向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以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李书记表示农业战略研究不仅是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战略问题,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能够明确发展思路与方向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亘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将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研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同时,该委员会将继续发挥战略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优势,开展涉农课题研究,将成立“农村废弃物处理整县推进”课题研究、草业相关课题研究,并且将在新的一年里更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为相关专家学术研究提供准确鲜活的信息来源,为中央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依据。 

论坛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中国农科院院办战略规划办副主任郭静利研究员主持,该部分演讲以基层实践经验为基础,探讨农村发展问题。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军信泉盛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广东万爱民食叶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岩从食叶草的培育、开发推广等实践经验出发发表了主题为“高效农业与精准扶贫”主题的演讲,食叶草也称“蛋白草”、“氨基酸草”,一种高蛋白质、高营养、高产量、高效益的新型植物,在食品、保健、医药、养殖、环保等重多领域方面具广泛的发展前景。是大力推行“绿色、高效”农业,持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典型案例。

武汉市迦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科研员丁威也同样从实践科研经验发表了主题为“蛋白桑产业助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的主题演讲,该公司通过发展蛋白桑产业,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公司制定详细的方案,对接“精准扶贫项目”工作,助推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

最后来自《农民日报》的资深记者,青年作家分享了他蹲点在湖南省邵阳县郦家坪镇罗汉村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交流情感,体察农情,记录精准扶贫的时代律动的事迹,见证了罗汉村的巨变,总结了自己在扶贫报道背后的行与思,他认为产业扶贫市县是关键,典型是引领,作风是保障。最后的一句“扶贫的关键是攻心”得到了全体与会听众的高度认可。   

第二部分的演讲由原中国科学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张克扬主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从我国对外农业投资研究视角发表了主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农业投资政策转型研究”大会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表了演讲。他表示,中国农民与农村土地之间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关系,也是最重要的政治关系。如何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处理好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从横向来说,一头关系到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进行,另一头关系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纵向来说,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普通农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由于18亿亩耕地的红线难以突破,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围绕着农民这2亿多到3亿亩建设用地来做文章。无论是农地转为非农用地,或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关键问题是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农民作为集体资源的所有者能否享有其土地资本化后形成的增值收益中应有的份额,合法、合理地分享城市化的“红利”。     

他认为,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该在农村要素开放流动的产权格局下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真正落实农民的财产权利。

国务院参事、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志仁在演讲时表示,我国“三农”已进入新时代,必须以新视角、新思路与新理念重新全面审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定位、新功能与新策略。通过深刻总结近40年农村改革的经验教训,真正将乡村兴旺发达纳入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新轨道。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必将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机遇。应积极主动应对“三农”领域面临的尖锐矛盾和严峻挑战,特别是前些年高速增长条件下引发的三农领域资源浪费过大、产品结构失调、生态压力加大、农民就业困难等矛盾,修正“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等思想偏差,尽可能减少城市“锦上添花”的事项,对农村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要多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下大气力探索小农户和现代化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之路,并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机遇,大胆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更具活力。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张天佐从政策法规角度发表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题演讲,也解答了听众中来自农村及从事农业相关人士的对政策方面的疑惑。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呼伦贝尔市政府副市长郝桂娟表示,内蒙古既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牧区的典型性,也具有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在生态功能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必将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她说,2002年至2009年,内蒙古GDP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内蒙古实现从“老少边穷”到“争进上游”,奠定了推动经济社会纵深发展的基础。“十二五”以来,内蒙古投资超千亿,大力实施新农村牧区建设,基本实现了“五通十有”(村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信息,有旱涝保收田、有致富项目、有办公房、有卫生室、有卫生保洁制度、有学前教育、有文化活动室、有健身场所、有良好生态环境、有就业保障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创造了基本条件。

论坛第三部分为主题沙龙,七位专家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发表了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

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郭书田说到十九大是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作为八个战略之一,经济工作会议中涉及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模式,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画龙点睛地把农业农村问题高度概括,所以我们研究问题要立足于这个“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本次论坛大家讨论的问题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也是我们研究的依据,他强调,农民是最大的弱势群体,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弱势群体,要把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研究结合实际来总结。推进体制机制的改变需要从观念上改变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张天佐司长提到,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思想的一个总的理念,是中央一个重大部署。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非常重视,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领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那么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全社会的期盼,顺应时代要求是要成为经济强国,不能有巨大的城乡差距,要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快乡村的振兴,根据国内外经验,促进城乡融合,同步前进,最后,广大的农村依然落后,迈不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坎,又出现了经济的倒退和徘徊,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这是顺应规律的一种选择,符合民意。

国务院参事、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志仁建议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将来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调查研究,争取在这方面多出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李思经说到,乡村振兴计划也是工业化完成以后开始的,发达国家有相关的一套法律法规,而中国是欠缺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法律先行,顶层设计。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唐进巡视员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要了解三个历史节点,基层治理如何做的,要认真了解中国传统的治理为我们今天的治理提供优秀理念启示。

辽宁省民革副主委盘锦市政协苗魁副主席向与会嘉宾介绍盘锦市现在农村发展情况,希望借此机会寻找合作机会和专家指导。

《经济日报》马洪超主编说到,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三农工作的核心因素是人。

1740319756417.jpg 

论坛沙龙对话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霍国庆副理事长等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霍国庆副理事长在对沙龙的总结发言中说道:“农村发展战略论坛不管是听众还是演讲者坚持到现在,说明论坛内容十分精彩,大家也非常地认真,主题非常地吸引人,我对大家表示敬意,我也深信农业专委会会做得非常好。刚才各位领导给我们的农业战略专业委员会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重点围绕乡村振兴做一些工作,建立农村命运共同体一定是需要知识分子的参与,希望农业战略战略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