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质匮乏时,改变命运是求生存的本能当物质丰盈时,定义认知才是爱智慧的使命
作者: 周程
发布时间: 2025-07-08
来源: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

教师代表周程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图片

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事们、尊敬的各位家长、毕业生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哲学系的教师代表登台致辞。今天,是在台下就坐、身穿学位服的各位同学大喜的日子。你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修成正果,圆满完成学业!在此,我谨代表哲学系全体教师,向即将走出燕园、踏入社会的2025届毕业生同学表示最诚挚、最热烈的祝贺!

记得各位同学初入燕园之时,目光清澈、灵动,就像未名湖水那潋滟的波光。今天发现,你们的目光依旧清澈和灵动,但却多了一份锐利和深邃。这就是哲学系、也是母校馈赠给你们的最宝贵的礼物!哲学的核心要义是爱智慧。多年的爱智慧训练已使你们的思维得到了淬炼,思想得到了升华,精神得到了洗礼。虽说未来的人生路上既有鲜花,也不乏荆棘,但我相信你们能像当年报考北大时一样交出一份出色的答卷;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像当年成功登顶时一样活成自己。

作为一名曾亲历国家贫弱、又见证中国崛起的科技哲学专业教师,接下来我想与你们分享一个朴素的真理:当物质匮乏时,改变命运是求生存的本能;当物质丰盈时,定义认知才是爱智慧的使命。

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赴东京大学留学,亲眼目睹了彼时中国与日本的落差。东京的摩天大楼、高速铁路、网络通信、文化场馆、自动贩卖机,乃至24小时运营的超市,都曾令我感到惊奇,并羡慕不已。今天,中国已经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不要说摩天大楼、高速铁路、网络通信了,过去我们认为是奢侈品的汽车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而且北斗卫星正在翱翔九天之上,“中国天眼”正在仰观宇宙之大,第六代战机已经成功试飞,第四艘航母即将劈波斩浪。中国已从技术追随者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物质的繁荣常伴随着精神的迷茫。我们借助科技愈发将世界攥在掌心,人心却越在工具理性的牢笼中日渐窒息——这便是这个时代最深刻的悖论。当我们的衣食住行乃至工作都被各种数据、算法和绩效指标控制的时候,大家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命题:人不是可被优化的参数,而是会疼痛、会渴望、会在星空下颤栗的存在者。时代对科技和物质的精心培育,难以直接转化为对人类精神的滋养。当代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疲惫。

从一个过来人的视角看,你们这一代年轻人确实要比我们辛苦很多。大家都在围绕着KPI疯狂地“卷”绩效,把绩效本身作为目的。而我这一代人年轻时,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大部分人想的是,如何做好当下的这份工作,至于未来则交给时间。现在则迥然不同,似乎一切都有标准答案,所有行为都被标上了价格,网络信息大都在迎合短视和偏见,消解一切非功利主义行为的意义。

有一天我打开视频号,偶然听到一位网红的发言,不禁唏嘘不已。他说,大学生记住,从大一就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上大学是没有用的,学的知识社会上用不到。类似这样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视听,使得很多年轻人无暇欣赏人生路上很多重要的风景,去单一地追求某一个看似有用的指标。但往往,指标追求成功了,人生却失败了。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高度功利化的、工具化的绩优主义的陷阱,使得年轻人深感疲惫与迷茫。

但诸位同学,纵有捷径诱人、浮尘扰心,你们也应守住目光的清明,不要被其遮蔽你们眼中那片属于思想者的辽阔苍穹。北大哲学人今日的责任,在于参与建设更加“伟大的社会”,做这个时代思想的“守夜人”与“引航者”。当我们的国家在物质上实现全面脱贫之后,需要有更多的人去思考,如何让我们的人民在精神上更丰盈。对于你们个人而言,就应该探索如何跳出将人工具化的条条框框,去思考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让自己去定义自己,而不是被指标定义。

有人嘲讽这是一种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是“精致的愚蠢”。但在北大,思想的火种从未熄灭,理想主义者从未消失。今年是新文化运动110年周年,当陈独秀在《新青年》首卷疾呼“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当李大钊在《青春》中高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宇宙”时,他们何尝不知会被讥为“不识时务”?他们有了高薪体面的工作后,为什么还要关心国家向何处去的宏大命题?但正是这群看似“愚蠢”的理想主义者,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火炬,烧穿了封建思想的铁幕,让一个沉睡的民族听见了觉醒的惊雷。北大人的身体里,始终跃动着新文化运动的血脉。真正的成熟,是看透现实后依然选择仰望星空。科技越是狂奔,越是需要理想主义的缰绳。

你们即将踏入的社会,正被两股力量撕扯。一边是“内卷”催生的绩效囚笼,另一边是“躺平”诱发的意义真空。而哲学赋予你们的,恰恰是第三种选择——超越这种二元对立。当内卷诱你沦为高效工具、躺平诱你堕入虚无之地时,哲学提醒你,人永远是目的而非手段。这“第三种选择”的真谛,是拒绝在绩效与虚无间二选一的绥靖,要以儒家的“践履功夫”与希腊的“理智德性”,在现实的荆棘丛中走出属于“人”的大路。身处一个不存在饥馑但却普遍迷茫的时代,学会定义你们的人生,追求意义而不被裹挟,这就是我给你们的临别赠言。

毕业生朋友们,此去山高水长,愿你们:

在工具崇拜的时代,做人的守护者;

在意义消散的荒原,燃思的长明灯。

燕园不老,哲学长青!

哲学系永远是你们的家,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

谢谢大家的静听!